新書發表會在三重空軍一村舉行,現場滿座許多都是歷史的見證人,包括昔日國軍眷屬、外交老兵、歷史學者。(聞孚/攝)
雖然英國《經濟學⼈》曾以聳動封面故事說臺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⽅,但前國安會秘書長鬍爲真新書「國運的轉危爲安:再探民國遷臺初期的軍事與外交 1949-1955」指出,臺灣真正最危險的時候是1949年⾄1950年中華⺠國政府剛退到臺灣之時,那時中共積極準備攻臺、美國袖手旁觀,臺灣內外交困,端賴一江山島的國軍死士與外交人員折衝,力挽狂爛,才穩住臺灣至今。
發表會上證人云集
新書發表會在三重空軍一村時藝劇場舉行,現場滿座都是歷史的見證人,包括昔日國軍眷屬、外交老兵、歷史學者,上臺致詞的有國安會前秘書長丁渝洲、曾任我駐聯合國大使秘書的寧紀坤大使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林滿紅等人,此外,還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呂芳上、曾在一江山戰役殉國的周元中校的媳婦現身說法。撫今追昔,都有無限感慨。
本書由民國曆史文化學社出版,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陳立文擔任發表會主持人。
丁渝洲寄語賴清德
丁渝洲致詞時特別提出對臺灣當前的四點憂慮,包括兩岸嚴峻的對立情勢、高估國軍的實力、社會缺乏憂患意識與理性討論事情的空間,以及把國家安全完全寄託在美國身上。他建議,準總統賴清德上任後能組成廉能政府,並在520的就職演說中表示善意,化解兩岸嚴重對立的情勢,他也建議賴清德在黃埔軍校6月建校100週年時,親自到場振奮國軍士氣。
胡爲真爬梳諸多史料
作者胡爲真是抗日將軍胡宗南的長子,他在這本耗時兩年寫成、厚達500頁的新書中,特別爬梳諸多史料與訪談認識的長輩,撰寫他從軍事外交看1949年政府遷臺後的危機與轉機,並深入探討⼤陳江浙反共救國軍與⼀江⼭戰役,以及1949年底政府從四川遷臺,在1950年前半,南澳島、東⼭島、海南島失守,嵊泗列島、⾈⼭羣島⾃動撤退,廣東海⾯萬⼭羣島戰役開打的實況。
相對於臺海平靜多年的現在,胡爲真說,當時正是韓戰爆發之前,美國、蘇聯、中共三⽅的政策與互動,讓中華⺠國政府能否守住臺灣,連蔣中正總統都沒把握以致夜不能寐。
他引述蔣中正的日記說:「近時國際環境險惡已極,國家前途更覺渺茫,四方道路皆已斷絕,美、俄、英各國政府皆以倒蔣扶共,滅亡中華民國爲其不二政策也。此時惟有盡其在我,聼之天命,成敗存亡、生死榮辱置之度外,以期不愧爲黃帝子孫、總理革命信徒而已。」(蔣中正日記1950年1月11日),他舉蔣中正總統的日記指出,當時蔣已有身殉黨國的決心。
臺灣僥倖轉危爲安
胡爲真說,美國原來在中國內戰中已經決定袖⼿,有⼈甚⾄準備接受中共佔領臺灣,卻因爲中共與蘇聯結盟,正式對史達林⾂服,擔心蘇聯勢⼒直入東亞和南海,美國才改變對臺灣的政策;又因韓戰的突然發⽣,顯⽰共產集團勢⼒不斷對外擴展,於是決定介入臺海。
韓戰中⽌之後,中共立即增兵沿海,企圖攻略浙東沿海島嶼,作爲再進犯⾦⾨及臺灣的第⼀步,最後在1955年1⽉,共軍以⼗餘倍的三軍兵⼒,攻下了浙江外海⼤陳列島的⾨⼾⼀江⼭島。
一場史詩級戰役
當時,反共救國軍在明知有死無⽣的戰⾾中,表現⼤無畏戰志和重創共軍的戰果,⿎舞了全國朝野,蔣中正總統譽此爲「黃花崗以來所未有之史詩」,終於感動了美國國會,隨即通過了授權美總統在臺海⽤兵的《臺灣決議案》,進⽽促使參議院批准《中美共同防禦條約》。中華民國政府終能穩住臺澎⾦⾺,奠定了今天的發展的基礎。
書中搜集許多史料、照片、合約內容,細述那個艱難的時代中,政府的反共救國軍游擊隊和陸海空軍軍⼈,以及各級外交⼈員保衛國家安全、維護國家利益而努力的故事,可謂血淚斑斑。
【更多精采內容,詳見】